首页  中心概况  组织机构  规章制度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成果展示  合作交流  精品活动  中期评估 
站内搜索:
 
 
中心2017-2020发展规划
2017-11-21 11:08     (点击:)
[文章下载] [字号: ]

城乡协调发展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

20172020

一、中心的综合使命

按照“河南急需、国内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重要结合点的独特作用,以河南省“十三五规划”、“十次党代会”和“七大国家战略”的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汇聚优秀创新团队,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国际合作交流,优化创新环境,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使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成为具有国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助推我省城乡协调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二、中心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极贯彻《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精神和《河南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实施方案》要求。第二建设周期将按照“机构稳定、团队精干、成果协同、服务优良”的总体发展思路,坚持以城乡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任务引领中心建设,沿着“需求导向—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高端智库试验区建设重大成果”的任务导向,理清当前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新路径,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智库高地的作用,着力构建以高校协同创新研究为核心、协同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成果转化的协同创新机制。确保在第二个建设周期把中心建设成为国内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研究的知名智库和高端协同创新平台,为河南省长远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建议。

(二)发展目标

2017-2020年第二阶段的建设周期中,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将以国家“十三五”战略规划和河南省“十三五规划”、“十次党代会”、“七大国家战略”的重大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为牵引,努力达成如下目标:

1. 坚持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方向,将中心建设成为凝聚一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研究智库。根据中心第二个建设周期发展的需要,中心将加强世界范围内相关专业优秀中青年人才的引进以及中心已有研究人员的培养深造,并广泛开展与协同单位优秀青年学者的交流合作。同时,中心拟于第二个建设周期内通过拓展资助渠道,对协同单位所招收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采取联合培养资助计划等措施,探索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加强中心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将采取“讲学+学术兼职”方式积极邀请顶级学者到中心交流,同时根据需要诚邀部分学者担任相应的学术职务。在第二建设周期内,计划培养或引进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人才或同等层次人才1名;引进或培养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河南省“百人计划”创新人才、优青或同等层次人才1人;以访问学者、博士后等形式输送8名牵头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顶尖院校培养;联合培养博士后2名,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180名。

2.提升牵头高校应用经济学达到省级特色学科水平,创建省部级创新团队。按照开放、协同、创新、务实的原则,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协调发展模式,构建若干以城乡协调发展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学术骨干团队,在中心第二建设周期建设完成1个省部级创新团队,确保中心研究团队整体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管理与现代服务业”学科群和协同高校河南大学地理学已经进入河南省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基础上,推进牵头高校应用经济学达到省级特色学科水平。第二建设周期内计划新增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推进牵头高校应用经济学博士点建设。

3.提升中心科研创新能力,打造科研创新平台。以城乡协调发展的研究任务为导向,在科研论文方面,计划发表SCI/SSCI/EI检索的论文15篇,其中实现在国际同领域一流期刊(TOP20)发表论文3篇,发表CSSCICSCD、核心论文收录数量135篇,其中国内顶尖期刊(学科领域前5名)10篇。围绕城乡协调发展相关问题,出版学术专著4部,撰写并定期发布中心学术刊物《城乡协调发展》以及《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研究报告》蓝皮书。借助并发挥中心业已建成的研究平台基础及优势,积极开拓建设高水平、国际学术视野的研究平台,中心计划在第二建设周期完成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科研协同研究平台1个,与985高校或高水平科研院所共建科研基地2个。

4. 紧盯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这一主要论题,结合我省实际发展需求,在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能的基础上,将中心建设成为覆盖全省、辐射全国、有影响力的社科研究机构与政策咨询智库。围绕城乡协调实际发展需要,确保建成新郑市城乡协调发展试验区和周口现代农业发展试验区,将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与区域实践进行有效衔接,助力我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其中,就城乡协调发展试验区重点关注试验区内城乡人口迁移规律,乡镇聚落体系空间优化,城乡绿色化发展等问题,积极探索区域城乡协调实现路径。在现代农业试验区建设中,重点关注试验区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种粮大县精准扶贫等问题,积极推进试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和顺利完成精准扶贫任务提供支持。确保中心研究成果与试验区政策实施的有效对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着力将试验区打造成为全省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和领先区。

围绕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中心建成“高校—政府职能部门”为机制的协同创新型智库,显著提升中心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在第二个建设期内,中心智库计划向政府主管部门提交决策咨询报告28份,领导批示或红头文件等形式被采纳16份(其中省部级以上6份),服务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18家,并进一步提炼重大研究报告,中心智库人员参与或撰写省部级以上文件的制定2份,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需求。

三、中心主要运行模式及体制、机制改革

(一)中心主要运行模式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挂靠牵头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实行相对独立、自主运行的无行政级别的科研实体。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按照“一个理事会、三个委员会、四个分中心”的整体构架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它们之间的关系见中心的组织架构图(附件1)。中心的运行严格按照《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章程》(中心章程见附件2)。

1.中心理事会

    中心理事会,是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制订和完善中心理事会章程和中心管理章程,并按照章程行使权力, 处理中心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重大决策问题。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议。中心根据第二建设周期发展需要,在首届理事会的基础上,增添了五位新理事,见表1

1: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

理事会职务

1

张大卫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理事长

2

李小建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副理事长

3

仉建涛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理事

4

申延平

河南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常务

副主任

理事

5

宋争辉

信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理事

6

孙新雷

河南省人民政府金融服务办公室

主任

理事

7

任太增

河南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

理事

8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主任

理事

9

李利英

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

理事

10

谷建全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理事

11

陈建国

许昌学院党委书记

理事

12

张占仓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理事

13

张宝明

河南大学副校长

理事

14

程传兴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理事

注:理事名单顺序按姓氏笔画排列。

2.中心管理委员会

中心管理委员会是中心最高执行机构和日常管理机构,管理委员会确定、提名并由理事会审议和聘任中心主任,在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全面负责中心全方位的运行与管理,并对理事会负责,贯彻执行理事会各项决议和负责中心组建、建设、运行和发展的日常管理工作,管理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以上全体会议。根据《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规定,管理委员会由牵头单位负责组建,由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设管理委员会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管理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中心根据第二建设周期的需要,牵头高校组建了新一届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组成见下表2)。

2: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名单[1]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

管理委员会职务

1

杨宏志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

主任

2

李小建

城乡协调发展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副主任

3

张宝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副主任

4

刘荣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副主任

5

臧振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副主任

6

赵传海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副主任

7

李观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副主任

8

薛玉莲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副主任

9

仉建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

10

李晓峰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处处长

委员

11

随新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

委员

12

张义华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

委员

13

王全良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办公室主任

委员

14

张文强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人事处处长

委员

15

李国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务处处长

委员

16

李远东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

办公室主任

委员

17

史自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

委员

注:上表时间截止到20172

3.中心学术委员

中心学术委员负责审议中心研究方向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参与重大项目和其他开放研究课题的评审并提出资助建议;参与重大成果的评审鉴定工作;对重大课题经费的使用提出建议并监督;协调并处理协同创新项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学术性争议问题。中心学术委员每届任期年,每届更换人数不得少于三分之一,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全体会议。根据中心第二建设周期的需要,中心调整3名学术委员。中心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组成如下:

3: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

学术委员会职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学术委员会主任

2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

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3

王发曾

河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

学术委员会委员

4

仉建涛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学术委员会委员

5

李小建

城乡协调发展

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学术委员会委员

6

刘荣增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校长

学术委员会委员

7

张占仓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学术委员会委员

8

郑新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学术委员会委员

9

侯永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学术委员会委员

10

 

河南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

学术委员会委员

11

程恩富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主任

学术委员会委员

注:委员名单顺序按姓氏笔画排列

4.专家咨询委员会

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是中心的决策咨询与指导机构,负责对中心的重大决策提供咨询与指导。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中心研究主题、研究方向、人员遴选、开放课题、年度发展规划以及上年度科研情况等进行评估,并提出书面意见和建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由理事会聘任成立。中心第二届专家咨询委员会组成见表4

4: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

专家咨询委会

职务

1

张晓山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理事长

专家咨询委会

主任

2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专家咨询委会

副主任

3

王缉慈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专家咨询委会

委员

4

王永苏

河南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

专家咨询委会

委员

5

肖金成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

专家咨询委会

委员

6

金凤君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专家咨询委会

委员

7

党国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原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专家咨询委会

委员

8

顾朝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教授

专家咨询委会

委员

9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专家咨询委会

委员

注:委员名单顺序按姓氏笔画排列

5.分中心

具体负责制订、实施中心的研究任务与工作。根据中心的使命、任务和发展目标,中心根据研究领域、方向和重点的不同设立四个分中心,分别是城乡空间协调发展、城乡产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城乡绿色发展研究中心。

(二)中心体制机制改革

1.协同创新模式

 面向当前国内城乡协调发展的实际需求,中心构建以“高校+职能部门”为载体,以“科学研究→政策建议→成果推广”为路径的协同创新模式,提升协同研究与产出转化效率,同时实现校校、校政、校企三维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产学研融合的新局面。为适应当前研究需要,实行任务外包,构建“核心+主要”的协同创新体,其中核心研究高校有河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许昌学院,主要协同部门有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河南省农村工作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以及主要协同高校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在第二建设周期中针对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召集协同单位人员进行专题研讨会。积极探索与具备良好科研合作基础的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协同合作探索,在经上级主管部门获准备案后吸纳了新的协同单位加入中心运行体系,真正做到以研究需要为导向、以服务河南地方发展为主旨,在不断提升研究视野的同时也切实增强了中心对于组织协调多单位协同研究为基础的科研实力。

2.研究成果产权归属

在第二建设周期中针对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召集协同单位人员进行专题研讨会。以牵头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特色学科群为重点,以合作院校、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为支持系统,进行资源整合。依托创新中心开展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论文专著、研究报告、咨询报告、专利、软件、数据库平台、决策咨询报告等知识产权,须同时标注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人事关系所属单位。研究成果权益归受聘人员人事关系所属单位和中心共同所有。

3.特区运营模式

作为独立的运行特区,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具有完善的岗位设置和合理的人员搭配,服务于中心综合使命发展需要。以中心顾问、特聘研究员为引领的高端智库,对中心发展享有建议权,根据任务需要制定周期性发展规划和重大研究方向。以中心主任为引领的管理层,对中心事务和日常运行具有管理权和决策权。中心成立有专门的中心办公室,设置办公室主任岗位(正处级)和办公室秘书岗位(科级)。中心根据优厚的人才引进计划,可独立公开招聘研究人员,完善科研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在研究生培养、科研项目申报和职称评定方面具有灵活性政策。为便于中心经费管理和有效地使用,设置有专门的财务管理岗位,负责财务管理,财务监管则由牵头高校审计处、财务处等职能部门担任。中心设置有研究专刊《城乡协调发展》,旨在展示中心及协同单位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报告,为促进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服务。中心主要岗位组成,见表5

5: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岗位组成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务

岗位类型

1

杨承训

中心顾问

  

2

李小建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全职固定

3

仉建涛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全职固定

4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

全职固定

5

郑秀峰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新型工业化分中心主任

全职固定

6

李金铠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助理

全职固定

7

王利军

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

全职固定

8

秦耀辰

绿色发展分中心主任

全职固定

9

关付新

现代农业分中心主任

全职固定

10

樊新生

新型城镇化分中心主任

全职固定

11

张新宁

《城乡协调发展》责任编辑

全职固定

12

陈层层

财务秘书

全职固定

13

 

行政秘书

全职固定

14

王春晖

科研秘书

全职固定

15

史焱文

科研秘书

全职固定

16

王永苏

特聘研究员

  

17

 

特聘研究员

  

4.人事管理模式

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员流动不调动”的人事管理原则,在遵循省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实行特殊的人事管理办法。中心目前业已建立了界面清晰、任务驱动、全员聘任、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的人才队伍管理运行模式,积极探索建立“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现代大学人事制度,建立符合法律法规规范的聘用制度,保障聘用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和谐稳定的聘用关系,围绕中心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需要,对中心所需的科研人员、实验人员、管理人员进行聘用。

所有人员采取聘任制,聘任合同约定岗位、聘任期限、工作职责、业绩酬金和考核方式。人事管理采用岗位工作与人事关系相对分离的形式,建立人事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通过相对较高的薪酬吸引优秀人才应聘中心岗位。

1)定岗位,实行“按需设岗”

中心岗位分为全职固定岗位、兼职双聘岗位、访问流动岗位、财务管理岗位、管理服务岗位和辅助岗位。

全职固定岗位。全职固定岗位包括中心主任、执行主任、副主任、分中心主任、科研秘书,以及协同体单位受聘进入中心合同约定的技术岗位人员。其中,各种岗位的任职条件具体见附件3:《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人事管理办法》。

兼职双聘岗位、访问流动岗位。兼职双聘岗位指与中心有明确聘任合同,每年在中心工作3个月以上相应职位,包括协同体单位以外的首席科学家、团队成员、访问学者、博士后等;访问与流动岗位是指在中心进行短期工作、交流或学习人员,包括高级访问学者、普通访问学者、短期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学生等。根据第二建设周期发展的实际需要,中心在汲取第一轮建设周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成果产出能力,发挥智库高地的优势,计划公开招聘一定数量的固定研究人员,作为支撑中心城乡协调发展基础理论、政策研究与实践应用的重要力量。

管理服务岗位。管理服务岗位包括负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

财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岗位包括负有中心日常经费预算、核算、拨付等职能的财会管理人员。

辅助岗位。辅助岗位包括中心聘用的实验技术人员和试验示范基地聘用的

专业技术人员等。

2)定任务,实行“目标管理”

中心依据与省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和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制定的主要任务、考核指标和年度实施计划、绩效指标,分别制定中心主任、副主任、首席科学家和分中心主任的目标任务与绩效考核指标;分中心主任制定各创新团队及其受聘人员的目标任务与绩效考核指标,中心对分中心、分中心对团队及其所有受聘人员签订聘用合同,并实行全员目标合约管理。

3)定奖励,实行“优劳优酬”

中心采用“目标任务资助+突出业绩奖励”的形式,以分中心为单元,实行“四年总考评,两年中考评,一年一兑现”的业绩奖励发放办法,各分中心按照“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根据团队成员完成岗位任务情况和业绩贡献大小,合理确定每个成员的业绩酬金数量并在分中心公示,报中心主任委员会审核批复后,由河南财经政府大学财务处在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直接打入个人账户。中心对分中心、创新团队和受聘人员超额完成的业绩,以团队为单元发放突出业绩奖励。

以上人事管理办法按中心制定的《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人事管理办法》执行,见附件3

5.中心绩效评价机制

由协同创新中心聘任人员,采取岗位工作与人事关系相对分离的管理模式,即被聘用人员在原单位(人事关系所在单位)仍然享受职工工资和福利等待遇,在协同创新中心享受按年或月发放的业绩酬金。本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以创新质量和绩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由专家咨询委员会按国际通行的评估方法对本中心成员进行考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及原始创新。最终考评结果由中心管理委员会审核、备案。受聘成员在协同创新中心聘期结束后,考评合格的可续聘,不合格的可回原单位的原岗位或相应技术岗位工作。为保障中心全职固定人员的职称评审,激励全职固定人员工作业绩,对职称评审指标进行倾斜。所有受聘人员绩效考核分年度考核、期中考核(2年)、建设期满总考核(4年)。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职称评审、绩效奖励的重要依据,中心与原单位对考核结果同认。

打破单纯注重论文、项目及获奖的方式,加大对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应用推广的考核与资助,形成以创新质量和绩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与激励机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及原始创新,激发人员研以致用的动力。完善质量和绩效评价机制,制定年度和周期考核办法和奖励措施,对层次高、效益好、影响大的优秀成果予以奖励。中心人员的考核具体按照《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具体任务分配及绩效考核办法》执行

6.人才联合培养创新模式

人才培养是中心第二个建设周期重要任务之一。第二个建设周期人才培养主要包括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协同创新单位间优秀青年教师交流、本科生与研究生新培养模式、优秀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优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资助计划的形式展开。具体见附件4:《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办法》。

1)高层次人才引进:安排专项资金,提供科研平台及配备工作助手,制定丰厚的支持计划和保障措施,努力完成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简称两院院士)和同等层次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和同等层次人才;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省级“百人计划”入选者和同等层次人才;国家重点项目主持人、省级特聘教授入选者、博士生导师和同等层次人才。

2)优秀青年教师培养: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输送青年教师到985211高校或海外高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省优势学科的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开放实验室作访问学者或博士后。

3)协同创新单位间优秀青年教师交流:加强协同单位间人才交流、资源共享,以研究助理的形式选派一定数量的优秀青年教师来中心进行科学研究,并制定相关保障措施。

4)本科生与研究生新培养模式:采取国际交流与联合培养、“导师全程式”培养等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新方法。

5)优秀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优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制定优秀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优秀硕士研究生专项基金资助办法,加大培养和考核力度,目标是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

7.国内外合作交流模式

国内外合作交流是中心第二建设周期的重要任务。以科学研究为导向,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思路探索国内外合作交流模式。主要输送青年教师到国外一流高校访学,与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研究平台,邀请海外知名学者到中心进行学术交流等形式展开。

  四、中心第二个建设周期主要任务与考核指标

(一)科技创新

中心自获批成立以来,致力于为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推进河南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对城乡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开展有益的研究与探索。中心下一阶段的研究重心应当紧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河南省委、省政府十次党代会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从“城乡空间协调、产业协调、绿色发展”三个维度来重点探寻城乡协调发展机理与路径模式。

1.第二建设周期的重大任务主要包括:

1)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测度

在对河南省18个地级市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新常态下河南省经济转型发展,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实现对河南省历史时期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量化评价,确定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指标标准。在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定期发布《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研究》蓝皮书,为当前新常态背景下河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城乡协调发展试验区建设

围绕城乡协调实际发展需要,从城市带动下的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带动下的城乡协调发展、现代农业下的城乡协调发展中选取3个以上案例区建设为城乡协调发展试验区。确保将城乡协调发展理论与区域实践进行有效衔接,助力我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其中,重点关注试验区内城乡人口迁移规律,乡镇聚落体系空间优化,城镇绿色化发展等问题,积极探索区域城乡协调实现路径。在现代农业下的城乡协调发展试验区建设中,重点关注试验区内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种粮大县精准扶贫等问题,积极推进试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省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和顺利完成精准扶贫任务提供支持。通过交互性研究对相关试验区建设起到实质性促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着力将试验区打造成为全省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和领先区。

3城乡工业协调发展路径和模式研究

聚焦于探索并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背景下的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路径及其经济学机理,通过研究河南省对外开放(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自贸区)及区域开放(米字形高铁枢纽)战略对于我省城乡工业协调发展之影响机理,进而探讨实施国家战略对于我省产业效率及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并明确提出我省新型工业化异质性发展路径与模式。在建设周期内围绕产业集聚区优化、自贸区建设等关键问题发表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1部,结合实地调研撰写决策咨询报告5供有关部门采纳

4)城乡协调下粮食核心区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

    在中原经区建设和国家粮食核心区战略中,探索土地和生态约束下粮食核心区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结合实验区实践给予理论研究和总结,包括城乡要素流动与结构调整,一二三产业融合,互联网+农业,绿色农业现代化和产粮大县精准扶贫问题研究。在此基础上,调研试验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整理相关资料,厘清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相关问题及解决途径,在建设周期内在现代农业体系创新、精准扶贫与脱贫、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农民增收等方面撰写决策咨询报告5份供有关部门采纳,完成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方面专著1部。

5)河南省城乡绿色发展监测与治理研究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2016)》,评价河南省城乡发展的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质量,构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动态监测路径,同时关注环境治理,探索城乡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以此促进城乡绿色发展,引领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河南绿色发展、土地生态退化、农村污染与生态环境治理、雾霾治理等方面撰写研究报告5份供有关部门采纳,出版河南省绿色发展研究专著1部。

第二周期拟突破的重大理论、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主要包括:

新型城镇化分中心

1)中原城市群区域城乡聚落体系研究

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区域内城乡聚落整体格局和体系的研究,掌握其动态演化规律,分析区域内城乡聚落首位度变化情况,探讨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趋势,为推进河南省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支持。在此基础上,撰写并发表系列论文或报告。

2)乡镇聚落体系空间发展路径与优化

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内典型区域乡镇聚落等级体系演变与发展模式研究(城市边缘区、耕作业主导区、工业相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山区)以获取不同经济活动主导下聚落等级体系演变规律以及典型区村镇空间发展模式。从而弄清改革开放后中原经济区内人地关系对乡村聚落等级体系演变的影响机理,并从人地和谐的角度分析地区城乡聚落的空间优化模式,最后形成系列论文。

3)河南省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与路径探析

河南省位于中部传统农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旅游、传统社会文化等具有一定地域特色。改革开放后,依托地域发展特色和农村产业发展,特色乡村和小城镇迅速崛起,并且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当前,探索河南省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重点小城镇进行特色培育和建设,形成区域增长极,以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对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新型工业化分中心

1)河南省区域“二重开放”视野下的产业集聚区优化升级问题研究

    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一带一路”及“河南自贸区”国家战略实施以及“米字形高铁枢纽”的时代背景下,梳理河南省对外开放、区域开放之“二重开放”对于其产业集聚区优化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构建开放视野下支撑我省产城融合、城乡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并形成系列研究论文。

2)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下的河南省产业创新机制问题研究

    在积极实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探寻我省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内在机制,通过撰写系列论文及内参,为我省从智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型提供智力支撑。

3)空间异质性视角下的河南省新型工业化路径与模式问题研究

    从新经济地理学视野出发,以空间异质性为切入点,因地制宜地探讨并梳理我省各类特征性区域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形成系列论文并针对各地市撰写内参。

现代农业分中心

1)基于资源和生态约束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主要探讨土地和生态约束对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影响;土地确权后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及要素配置方式;种养一体的结合方式与选择;肥药减量化的绿色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组织创新等问题。深入研究,撰写并发表相关论文。

2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农民增收研究

2017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其中,农民收入的增加,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通过对现代农业试验区的调研与分析,搜集不同时期国家和地方农业发展政策,深度探讨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农民增收现实路径。最终成果形成系列咨询报告和论文。

3)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原农村社会变迁及精准扶贫研究

通过该研究,摸清改革开放后中原农村社会变迁的规律和特征,分析农村变迁的影响因素及其贫困的联系,为精准扶贫提供决策咨询。通过深度调研,走访搜集一手资料,撰写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原农村社会变迁及精准扶贫对策咨询报告。

绿色发展分中心

1)河南省绿色发展与区域“足迹家族”监测研究

研究集成生态足迹、碳足迹、水足迹的资源环境压力评价技术体系,成为河南省或全国绿色发展绩效评定的主推技术之一,为河南省绿色发展水平动态监测提供技术保障,并撰写研究报告,并发表相关论文。

2)国家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退化机制与理论利用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不断提升,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土地开发与肥料利用不断加强,造成了地区土地的生态退化问题较为突出。通过探索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退化机制,对土地生态退化的进行理论研究,进而探索治理途径。在此基础上,撰写并发表系列论文。

3)农村污染与环境治理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污染源,如农村生活用水的排放、生活垃圾的处理以及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均会加剧农村环境的污染,严重影响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调研了解农村污染概况,探索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路径,撰写研究报告并发表系列成果,以服务于当前美丽乡村建设。

 



[1].根据《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规定,管理委员会由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因此管委会无协同单位人员参与。

[打印]    [收藏]
已是首条
下一条:城乡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学术委员会
关闭窗口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地址: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邮编: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