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10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0.7%。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生产要素密集、人力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东中西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十三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8.6%,增速居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之首。2024年上半年,中部六省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均在两位数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8.7%的水平。其中,江西、安徽、湖北三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速均在50%以上,分别达到155.1%、81.4%和55.2%。
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积累,中部地区具备加快崛起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加之众多的高校、人才、研究机构、大科学装置等资源,进一步为中部地区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创新能力。据统计,中部地区拥有8.2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700多所高校,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比重分别达27.3%和17.8%,在校生占全国的30%。
向科技要效益,以创新谋发展。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正在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湖南的重工、湖北的电子、河南的盾构、山西的矿机、安徽的汽车、江西的航空……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站上新起点,要牢牢抓住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着力点,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以创新筑起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的脊梁。
比如,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发展优势,但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相比,产业和科技创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一定要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国际层面,要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优质产能和装备走向世界大舞台、国际大市场,把品牌和技术打出去。
以河南为例,近年来正在积极打造海上、陆上、空中、网上四条“丝绸之路”,积极探索内陆地区高质量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力争实现从“内陆腹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跨越发展。
国内层面,要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发展新格局,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的融合联动,坚持绿色发展、协同发展。
例如,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河南积极深化豫港深三地联动机制,实施内河航运“11246工程”,加强与长三角的水运对接,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伴随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进一步同频共振、双向奔赴,推动各种生产力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区域层面,要建立健全区域内省际合作机制,通过省际合作、都市圈协调联动、城市群带动、城乡融合等为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提供坚实而广阔的空间支撑。
日前,由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和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共同上报的《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发展规划》,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协调发展司函复,原则同意设立叶集—固始“一河两岸”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合作区按照“产业合作引领、两岸同城一体、全域共同富裕”思路,共同建设“一园、一城、一区”。
“一园”,即在叶集经济开发区和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范围内,建设一个5平方公里的皖豫产业合作示范园;“一城”,即共同推进叶集主城区与固始县史河湾生态新城全方位融合建设发展,在皖豫交界地区打造一个人口超50万的新兴中等城市;“一区”,即携手建设皖豫边界“一河两岸”共同富裕协作区。
省际毗邻县区展开产业、创新、生态、公共服务等领域合作,打造中部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先行区,探索创新新时代区域合作机制,有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